查看原文
其他

“2017中国公益年会”启幕在即,5代中国公益人畅想未来

2017-11-16 文梅 公益时报

但凡公益界同仁们聚在一起,经常念叨的无非是中国公益的“前世今生”,聊聊过去,说说现在。那你是否曾经大胆想象过,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久远的以后,中国公益格局会是怎样的?我们又将踏上怎样一条全新的中国公益之路?


今天我们请到了分别生于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5代中国公益人,共同回答《公益时报》记者抛出的同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公益之路”。


有意思的是,因为生于不同的时代、生活背景迥异,行业经历和专业轨迹大相径庭,5位被访者对于中国未来公益之路的预判和想象有着个性鲜明、印记赫然的梳理和总结。


以下是他们的答案。


“40后代表”段应碧:公益记录应纳入个人履历 

段应碧:1940年生,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


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看,我觉得咱们的公民现在没有“公益记录”挺遗憾的。你看国外有些发达国家,人家上大学也好、工作也好,都需要有个“公益记录”,这是他们考核一个人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我们基金会这几年陆续也有一些国外的留学生来做志愿者,他们啥都不要,就是要“公益记录”那张纸,证明自己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为社会公益做出过贡献。


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公益记录”比较好,但我们国家的人事档案或者个人履历中,从来都不在意这个,这是个缺失。我们的公民如果从小就有一个公益记录,在见证个人慈善公益轨迹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向善扬善。


再就是个人搞公益捐赠可减免所得税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实施得比较好的办法。我们国家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如果这两个办法都能够在今后逐渐地建立起来,对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谓好处良多啊。


“50后代表”翟雁:发展责任领袖,搭建志愿者大本营

翟雁:1959年出生,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


首先,未来的中国公益格局肯定是跨界的、多元的、丛林式的公益生态,而不再是某一个单一的组织或部门单打独斗。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公益主体参与的日渐多元性。


第二,未来的中国公益圈不一定是以组织化为核心了,恰恰是非组织化的行动会改变我们的公益生态。所以尽管我们现在推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系统化,但从根本而言,我们更注重的是要发展责任领袖,是要搭建志愿者的大本营。因为我们觉得未来人是最重要的,而这群人当中具有领导力的人、具有责任感的这些领袖们,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关注的。我认为,未来的中国之变革和发展,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涌现出来,而中国社会也要从当下开始,为这些人才铺就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无障碍之路。


“60后代表”崔永元:公益组织应放松舒服地做分内事


崔永元:1963年出生,永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的慈善公益不是政府主导,而是社会各界在到处奔忙,而且需要不停地动员的话,那这里面一定是政府有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好的社会运行方式是什么呢?慈善公益就是生活的常态,公益组织也没那么多压力和责任,没那多事情让你操心受累让你管。就是政府筑起了高楼大厦,让你帮着给腻腻缝,甚至连缝都不用腻,就是让你做做日常的观察。


从目前我们整体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方式,那显然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的公益组织每天才会那么忙,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未来的公益之路还是非常漫长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公益组织不必如此辛苦琐碎,而是很放松舒服的在做自己分内的事,那一定是政府运作状态最好、也是最积极阳光的时候。


“70后代表”史兆苓

史兆苓:1978年出生,北京市美疆助学基金会秘书长。  


未来中国公益将凸显最为明显的特质是“人人公益,随手公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素质的提高,全社会的公益参与度越来越广泛,公益项目的设计更加多样化,不会再设任何门槛,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


公益组织将更加专业化。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对公益慈善的理念认知日渐普及,民间公益组织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又将公益行业推上一个新高度,出现了很多专职的公益人才,相信在未来的公益项目设计中“专业化”将是行业主流需求。


公益行业的创新和跨界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下的公益科技日新月异,公益传播速度迅猛,平台愈加广阔,公益从业者必须具备紧跟时代步伐,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包容合作的精神。


未来中国,慈善公益理念将逐渐成为普世价值,向善、逐善、从善将是社会荣光之所求、所在。


“80后代表”王赛:中国需要国际公益交流“第一梯队”

王赛:1989年出生,“益桥(中国)”创始人。


未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应该会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因为不断叠加的公益力量,会将中国公益之路变得更专业、更多元,公益精神和价值观也会更加凸显主流化。公益本身就涉及公共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要不断地培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不仅可以从创业、商业领域出人才,还可以让公益也成为不断滋养高端人才发展的一个非常棒的领域,只有这样,中国公益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跨文化的公益理念和实践会越来越丰富,互动会愈加频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会更丰富包容,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站在第一梯队去为这个目标打基础,我们益桥的价值就在于此。

关于中国未来公益之路的大胆想象和美好愿景,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欢迎没有出现在文中的90后、00后公益代表站出来进行补充说明。

     

“2017中国公益年会”报名参会通道正式开启,欢迎各位小伙伴通过扫描上方宣传海报内的报名二维码进行报名参会~


距离2017.12.13——“2017中国公益年会”开幕还有27天。

 

每年年末由《公益时报》主办的“中国公益年会”,可谓中国公益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绝好机会、最佳平台;年会中登台亮相的学者大咖、青年新锐都会带着满满当当的公益成果与大家品评分享。


近日,《公益时报》记者就“年会中你最想看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在业界做了随机电话访问,答案大致没有脱离“公益机构内部治理经验、互联网筹款、公益创新模式”等三大类问题。


由此可见,行业认知和趋势把握是所有公益人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国公益年会”找到灵感和突破,为来年公益事业打开新局面、走出新路子奠定基础。


今年的中国公益年会上将会出现哪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我们暂且卖个关子,只要您持续关注中国公益年会系列海报宣传,就不难找到答案哦。


再说一次:距离2017中国公益年会开幕还有27天。


行业观点交流、专业理论交锋、中外思想碰撞——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公益界“饕餮盛宴”值得期待。


让我们集聚一堂,聆听更多关于“中国未来公益之路”的奇思妙想和瑰丽梦想。


梦还是要做的,万一实现了呢?

 

“2017中国公益年会”.

2017.12.13.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不见不散。

 

- END -


本文为公益时报原创首发,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获得授权,违者必究



作者 |  文梅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 吴丽萍


-点击下面的关键字,直接阅读文章 -

王小梅王赛翟雁段应碧葛枫

王行最刘志峰富于吴宜群

罕见病〡对话崔永元 公益硕士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